第一讲 道的起源
(《道德经》第1-9章)
一、什么是道?
世界的本原是道,道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相当于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概念,道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点的高度概括。
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正如马克思关于“物质”的定义一样,“道”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它具有两种性质,一个是“无”,是指道作为一个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是“有”,是指物质的现实存在,也就是说,道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又是世界上看得见摸得着的万事万物的的高度概括,因此,它们的共同特性又表现为“有”。世界最初是不存在的,是从“无”产生出来的,而一旦产生,它就又有了“有”的特性,即,能看得见,能感知,所以我们又称它是万物之母。所以人们常常从“无”,这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性质出发,来总结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又常常从“有”,这个抽象到具体的特点出发,来认识世界,看透这个世界。
总之,“有”和“无”是道的两个特征,它们都是对万事万物的概括和总结,掌握了这两个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道”,而这个高深莫测的“道”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最基本的入门概念。
二、为什么要学习“道”?
既然世界是一个以道为其灵魂的组合,所以我们只有理解和掌握了道,才能更好地做真正的“善”“美”之人。天下人都知道人们称之为“美”的就是美,知道人们称之为“善”的就是善,这是错误的,其实万事万物中都蕴含了“道”的规律在里面,附合“道”的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美”。
通常人们所讲的“善”和“美”是相对于它的对立面来讲的,因为每一件事都有它相对的一面,比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声和音,前和后。说有是相对于无来讲的,说难是相对于容易来讲的,说长是因为有短才显现出来的,说高是因为有低的东西来衬托出来的,说音是因为要与声区别开来,说前是因为有后在。那么怎样来区分事物本身和它的对立面呢?在这个对立的两面中,哪一面是先进的,哪一面是落后的呢?其实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哪一方面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道”,凡符合“道”的就是正面的,就是真正的美、真正的善。
所以贤德的人立身处事只讲究循“道”而行,从不用言语强迫、教育人们去做什么。万物生长都有其自然规律,要任其自然地生长发育,而不要加以干预,虽然有所施为,蕃育了万物,也不要视为自己的东西,扶持万物生长,不能贪图回报,因为你只是在遵循它自身的规律,比起那博大的道来,你几乎没做什么,更没必要自以为是,只有哪些功成业就而不自居的人,获得的才是真正的功绩,才是真正的善,真正的美。
明白了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我们在行动中就必须要遵循道的要求,而不能为世俗的观点所左右。有些所谓聪明贤达的人,只不过是迎合了世人的世俗观念,其实并没有循道而行,他们的行为实质上并不是什么善和美,我们没必要去崇拜他,同时也要让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对这种人趋之若鸷。就象那些金银财宝其实在纯真的儿童眼里,和铜铁砖瓦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由于人们用世俗的眼光看它,才会显得珍贵,因为这里面掺杂了人们的欲望,这是不符合道的,只有帮人们打消了那些私心杂念,才能正确地认识金银财富是什么东西,从而不去争相偷抢。没有私心杂念,民心才能不乱,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圣人治理国家就是要让大家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摒弃心中那些空虚的欲望和杂念,心志淡泊,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消减人们过多的欲望,从而使民心淳朴,有才智的人不在这些地方用心思,这样才能自觉遵循道规律,而不加个人的主观思想,这才是以“道”治国的“无为之行”,行这种无为之道,国家没有不强盛的道理。
三、世界是怎样产生的?
世界没有产生之前,道就产生了,它没有完全充满整个宇宙空间,因此,只能游离于空荡荡的宇宙中,这时的道是一团虚幻、如深渊的气,这最初的气似乎就是那万物之宗吧。
气在不断的游动中,时间和空间不断锉磨其锋芒,消解它的纠纷,调和它在运行之中产生的光芒,道就是在这样纷繁的运动中生成了光和尘埃。尘埃的聚集生成了大地,而无尘的空间就成为了天空,这时的道,清静而若隐若现地存在着于天地之间,这就是最初的世界。那么,道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我就不知道了,似乎在天帝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天地既为道生,因此它一旦形成,就时刻蕴含并显现着“道”的精神,具有“有”和“无”的特征。天地毫无偏私地生化万物,而万物在道面前,都是绝对平等的存在着,它们和那祭祀的草狗没有什么两样,就象圣人平等地看待百姓一样,总把百姓看作天地的一部分,顺其自然而生长,因为任何外物的干涉都会影响天地永恒的存在。
道无影无形。天地就象个风箱,道存于其中,没有人能看到它,只有拉动风箱的时候,我们才更多地感觉到它的存在。也就是说道我们是看不见的,但当我们遵循“道”的要求时,我们做什么事就会顺利,相反,当我们逆道而行时,就总是要受到它的惩罚,做什么事都会碰壁,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道的存在了。这个道理我们只能自己从思想上领会,而语言是无法表达清楚的,说多了也没有用,我只能点到为止了。
道就是这样无影无形又生生不灭,它时刻在天地间发挥着作用,支配着万物繁衍生息,就象一个玄妙的母性产门,成为世界存在的根源,没有道,世界就不会发展变化,世界也就不会长久地存在了,反之,依道而存,世界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今天。道就这样绵绵不绝地存在着,无论什么时候也用之不竭。
道生成天地后,天地就永远存在了,它自产生之时就时时刻刻贯穿了道的精神,即按固有的规律产生,按固有的规律发展,而从来没有体现自我的成份,因此,天地获得了永生。真正得道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把自己置于道的精神中,按照道的要求,即固有的规律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结果他们总是能够占到先机。所以只要把自己视为整个世界的一部分,把自己平等地置于自然万物之中,视自己如刍狗,那么才能真正找到自我,才能真正成就自我。
那么怎样理解道呢?那就多看看身边的水吧,世界上最能体现道的精神、依道而行的,莫过于水,水的因势利导就是道的精神,它滋润万物而不争取一点自我就是道的品格,它能处于人所无法忍受的环境而泰然,一切随遇而安,就是道的境界,这种忘我的境界就比较接近于道了。
所以依道而行善美之事,就是要顺应形势选择自己的位置;心胸要保持沉静而又不外露,要象水利万物那样充满仁爱;言语表达要充分反映自己的思想。从政就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而制定治国之策,行事要按道的规则来运作;行动要水那样顺应形势。只要坚持了这一点,做什么事都象水那样顺应形势而不强加于社会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我们做事才不会有什么过失。相反,如果我们不按道的规则来行事,那么我们的行为就必然会受到道的惩罚。
任何事情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我们只有顺应形势才能保持永久。所以当拥有了不能再多的物品时,不如适时的停止占有;身上放了尖锐的利器,既能防身也会有刺伤自己的可能而不能保持长久;即使拥有满屋子的金银财宝,也会有守不住的一天。仗恃财富或名望而常常张狂的人,最终会自取祸患;这都是不能顺应形势的结果。所以,做任何事,都要顺应道的规律,一旦达到目的后,就要懂得急流勇退,才符合天道。(原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