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齐长城
---齐长城莱芜段考析
齐长城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适应诸侯国争夺战争的需要而修筑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齐长城依山势而筑,西起长清县古济水河畔的钜防,“横跨泰山,绵地千里”,“东历肥城、长清、泰安、莱芜、淄川、沂水、临朐、莒县,以汔诸城”,从“琅琊台入海”,长达千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筑长城中现遗迹保护较多的一处,被史学家誉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是齐鲁文化发展的主要见证之一。
齐长城莱芜段是整个长城关隘较多、保存完好的部分。据1992年,莱芜日报社组织的齐长城采访组实地测量,齐长城在莱芜境内西起大王庄镇潘家沟村的芭麻峪,东至和庄乡荣村,总长约57832米(57.83公里),其中主要关口有五个:
天门关。是齐长城自西入莱境的第一个关隘,位于大王庄镇独路村,据说管仲当年协助公子纠争夺王位失败后,齐桓公(公子小白)派使者从鲁国将其押解回齐就是从此关通过的。因答应放管仲回齐后,鲁国国君又立即后悔,故派兵一路追杀,押解管仲的齐兵正是唱着管仲创作的《黄皓》歌曲,忘记疲劳,从这里进入齐境的。从史料分析,天门关一带自古干戈不息,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齐鲁交锋的关口,唐末黄巢起义大军也曾在这里驻扎。
北门关。是齐长城自西入莱的第二个关隘。现此关遗址已不复存在,关前有多处古代开采铜矿、冶铁和盗铸铜币的遗迹,据了解,此门有关无门,可以推断当年此处可能是史上的矿产区,应当也是兵家争夺的焦点区域,故在此设关。
锦阳关。原名近阳关,也称通齐关,以地近阳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约60里)而得名,是齐长城莱芜段的最古老的关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兵家必争的雄关要隘。自春秋中期开始,齐国就在此修筑关城,原锦阳关城门是典型的古代建筑风格,西侧有石碑四座,后遭到战火破坏。锦阳关东侧有一座小山丘,因上面有烽火台,故名“烟火台”。烟火台东面的谷地中,也有一个关口,叫“东关”,其实是锦阳关的辅关。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抵御捻军入侵,将锦阳关一带齐长城重新加修,现在关西至大厂村北山一段有756米城墙较完整,高5米至6米,垛口、骰望孔都较完整。关东长2200米的城墙保存也较好,残高2.5米至4.2米,是齐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有190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完整城垛。
黄石关。是齐长城莱芜段自西入境第四个关口,因建于茶业口镇上王庄村黄石崖而得名,关下有河流自章丘入莱境,将齐长城截断。黄石关——因关西有黄石崖而得名,左右都是海拔600米以上的陡峭山岭,山岭上建有团城。光绪《山东通志》卷四十九说:莱芜“黄石、青石二关,不容车马。”可见其形势是何等险要。传说孟姜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附近有孟姜女庙、孟姜女坟、孟姜女衣冠冢,现已不复存在。2008年,在上王庄村发现一明代石碑,详细记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据碑文记载:孟姜女系黄石关北的章丘孟家峪村人,其夫范喜良为黄石关南的上王庄村人,可见当年此处是齐鲁商贸交流的重要集散地。
青石关。是齐长城莱芜段最东端的关隘,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盛名,因城墙均用青石垒建故名。关隘位置显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清代有人描写过关沟情形:“朝入瓮中峡,及关日已午”,可见这段关沟行进之艰难。青石关形势险要,战略地位也非同一般,因为它处在泰山山脉与沂山山脉之间,正所谓“遥连泰岱盘乾坤,横锁青齐到海门”。自青石关北下,沿着博山谷地(孝妇河谷地)可以直达齐都临淄。正因为这里是齐国南方的门户,所以齐国政府要筑城设塞。古城关堡原有南、北、西三座城门楼,现仅存北门洞,西门仅存炮台墙,南门仅存其上方镶嵌的“青石关”三个字。北门外的千米古道、长山沟是有名有瓮口道,古时称南北九省直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艾陵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有一苜描述青石关的诗:“身在瓮盅中,仰看飞乌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罗自兹去。勾曲上云霄,马蹄无稳步。突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挑辔眺来往,茫茫积早露。”
(2009年1月26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