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朴实无华的莱芜人

 
 
 

日志

 
 

沧海桑田话莱芜(原创)  

2009-01-30 21:04:06|  分类: 地方文化研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沧海桑田话莱芜

 

          一、莱芜的由来  

   关于莱芜地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莱芜是与莱民迁入有关。因为莱芜为古代嬴国、牟国辖地,莱人的到来,使嬴牟地名发生了变化。《辞源》说:莱为殷商国名,春秋时为齐灵公所灭(见《左传·襄公六年》),即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子国,部分莱民流落此处。《水经注》引汉莱芜县令范冉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这便是莱芜由来的一种说法,但这时的莱芜在今天淄博市淄川区的淄河镇城子庄,此地至今仍有莱芜故城遗址。从史料分析,莱子国是商、周时由莱夷部落建立的诸侯国,属东夷的一部,立国最早还可追溯到夏代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禹贡》记:“莱夷作牧,厥贡丝。” 说明莱夷部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莱,周国名,姜姓,子爵,今山东黄县东南有莱子城,即莱国。”据考古资料分析,商代以前,莱夷最初的聚居地在昌乐、临朐县附近,东部可以到达黄县的沿海地区,都城在今烟台龙口市黄县东南,现该处已发现土夯古城,且古城南面有莱山,从这里出土的铁器和青铜器,说明其冶炼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冶铁技术极有可能是莱夷人发明的(先秦时铁字的结构是左“金”右“夷”,意为莱夷人冶铁,使用的金属),《叔夷钟》记:齐灵公命灭莱有功的大将叔夷掌管冶铁奴隶4000名,也说明莱国冶铁业已有一定规模。莱芜历史上冶炼技术发达可能与莱人迁入有关。据史料分析,齐灵公灭莱后,迁其君于小邾,使之寄居以终身,而莱子国的战俘根据奴隶社会情况看,则均沦为奴隶,主要集聚于今淄川区淄河镇城子庄一带,并建城莱芜,莱芜之名由此产生。后随着奴隶社会制度的逐步解体和齐国疆土的扩张,沦为奴隶在莱芜故城周围散落居住的莱人,逐步向周边迁徙,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可能很大一部分进入了现在的莱芜境内。因为这里是齐鲁交界处,齐国对他们的政策会相对宽松,齐鲁夹谷会盟时,被孔子斥之“夷狄之乐何为于此!”的,就是已经流落到这一带的莱人。说明莱人此时已经在今天的莱芜聚居。西汉时可能为加强对这部分人的管理,专门设立了莱芜县,县城仍在淄川的莱芜故城。北魏时,莱芜县城才真正设在现莱芜境内的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今莱芜城所在地)。

    二、“莱夷族”的由来

    莱夷是我国先秦时期活动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东夷的一支,是山东半岛的土著居民。大约到商朝后期,莱夷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莱国。莱国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富饶的物产,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近几十年,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湮埋在地下的资料逐步见于人世,这些考古资料证明,莱夷地区的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古文化同等重要,甚至在有些方面还占有领先地位。

    据史料分析,莱夷可能是小麦的最早培育者。著名学者于省吾先生在《萊人培育小麦考》一文指出:甲骨文中的麦字指大麦,萊字是指小麦。《辞海》、《辞源》对来字的解释,也有“小麦名曰来”。著名学者金善宝先生认为:《诗经·周颂·思文》和《臣工》篇中的萊字是指小麦。我们仔细观察:甲骨文、钟鼎文中的萊字,很像一棵小麦的象形,有穗、茎、叶、根。到了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即用麦字不用萊字。《说文》对来字的解释:“周所受瑞麦来,一麦二缝,象芒刺之形。”萊人之名称来源于萊人首先培育了小麦,是以种植小麦为其主要劳作的农业部族。商周时期称小麦为來,是因为萊人培育了小麦,來、萊古为一字。《集韵》云:“齐谓麥,从來,从麥.”《广雅》云:“麥來,小麥。”这些都说明萊人培育了小麦。“因其种来,而呼地为来。种来之人,更称其族亦曰来,而来地来族之名因以成立。”由此可以分析,莱夷是历史上东夷中以种植小麦为主的部落,王献唐先生更进一步指出:“莱为神农氏后裔。”(王献唐遗著《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版,367页)。   

                                      (2009年1月30日)

    

    

  评论这张
 
阅读(489)| 评论(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