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朴实无华的莱芜人

 
 
 

日志

 
 

莱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请指正)  

2009-04-26 18:40:04|  分类: 杂谈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孔子与莱芜葬礼

 

葬礼是对死者的处理方式,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受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及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礼风俗。莱芜葬礼的历史风俗,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季札的长子死于莱芜,季札用周礼葬子,孔子前来观看,留下了“孔子观礼”的千古佳话,莱芜地区用周礼葬亲的习俗也由此形成。《水经注》载:奉高“县北有吴季札子墓”,据《嘉靖·莱芜县志》载:“延陵季子长子墓,在县北三十里。吴季札使齐,其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即此。”至今在莱城区口镇垂杨村仍遗有季札子长子墓、孔子观礼处刻石纪事碑、垂杨书院遗址等文物。

公元前515年,吴国延陵季札出使齐国,在回来的路上,大儿子不幸死了,只好就地葬于嬴博之间。孔子知道季札子葬长子事后,就说:“延陵的季子,是吴国知周礼的人,我要前去看他主持的葬礼。”孔子到了后,看到墓穴深不到地下九泉,用当时的服装包裹尸体,掩埋后,堆起又大又圆的封土堆,掩盖住墓穴,整个墓穴高可蔽日,封好墓穴后,送葬的人“左袒右环”,褪下左袖,右臂带着袖章标志,围绕着封土堆高声哭三次,分别哭:“骨肉又回到大地,这是命运的轮回啊,魂魄哪有不升天的啊,没有不升天的,跟随着慢慢地走啊。”孔子在一侧评论说:延陵季札在葬礼上,真是合乎周礼啊,并在《礼记》中作了记载。孔子观礼后,在今港里村东向百姓讲季札子葬长子一事,赞扬季札子知周礼,大力倡导合乎周礼的葬礼仪式。据港里村名碑载,村名是因孔子观礼后,在此讲礼而得名,原名讲礼村,后演义成港里村。可见,莱芜是历史上最早接受孔子文明礼教的地区之一,莱芜葬礼的习俗也由此逐步形成,历经数代沿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

明代知县傅国璧在季札子长子墓(口镇垂杨村东)立有“孔子观礼处”碑,碑文如下:

“天下不可一日无礼,犹不可一日无孔子,夫孔子者,礼之宗也。口何有于观入太庙,每事问,观礼问礼皆礼也。季札,吴之文人而习礼者。《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汲乎变鲁至道之心,随处发现。季子使齐,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曲阜去嬴二百余里,乃往观之。见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敛服。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既封,左袒,右环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而遂行。’仿古礼者记之,断碑古迹填没水涯,年纪无考。余近搜莱志,访耆硕,得兹地隶邑西北三十里许集名吐子口,则知为延陵季子葬子之地。吾孔子于斯焉观之,叹曰:延陵季子之于礼,其合矣乎!孟止有亭,安仙有寺,贤哲芳迹,犹托以不朽。矧吾孔子于昭之神,配天参地,灵泽畅溢,实系后思。乃即其所观之地,捐俸旁易,接旧申明亭址新构堂二间,东西房各三间,厨、井、磨各一。其所门匾‘垂杨书院’四字,外树‘孔子观礼处’五字石碑,周围垣以砖甓。择日柬诸学博寮友士,夫烹羊洒酒,庆兹落成。环垂杨而观听者,童冠千余人。余亦欣然指受圣人之礼,明其所向,使人知自观焉。诸士子涌涌以为奇遇,其俊者数十辈,争欲从观礼处诵习圣贤之书,以助化成天下之志,讵日礼云乎哉?咸请余文,以纪兹盛。虽然,礼原于性命,著于彝伦,散见于婚冠、葬祭、宾旅往来,即今日之礼,想吾孔子宛然在目,将不欲观之矣。岂过化之地,犹有未兴起耶?抑观礼之处未修,而莫或兴起耶?将亲炙圣人之化,蒸蒸融融。由是以兴礼让,无一日不诵习孔子之训耶。是记也,将与莱人士共观圣人之礼。”

莱芜葬礼多种多样,有大有小,礼俗也不一致。在周礼的基础上,礼俗也得以改进和发展。人死后,族人或乡邻组成治丧委员会,立下仪柱,仪柱有两种;大仪柱用五色彩纸贴写而成,俗称重仪,其主要成员分工如下:总理丧务,内柜司书,外柜司书,外柜收仪、外柜前知客、引奠、指客、候茶棚,灵前折摆组成,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小仪柱一般不写礼仪名称,由总理全权安排。仪柱写好后贴于死者的大门外墙壁上。总理安排人扎灵棚,设茶棚、厨房等。内柜负责丧仪出纳之礼,外柜负责亲友前来奠仪之礼。吹鼓手、大锣来齐后,重孝子披麻戴孝卧于灵桌前,服支偏孝站立两边陪灵,吹鼓手奏响哀乐,重孝子与一班偏孝陪灵人员由引奠领着,先请谢总理,后按仪柱上的排列一一请谢。由总理代表全村父老乡亲祭奠死者后,即行开丧。

吊丧者在哀乐中依次向死者祭奠,礼仪最重要的是‘周礼二十四拜一哆嗦’,其次有五头六揖、三鞠躬等,以不同的方式向死者表达哀思。

摆花祭是葬礼的重头戏,一般看出丧的主要看摆花祭,祭的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顶灵祭、两边祭、双边祭、路祭、顶墓祭等,每祭按烧而论。有三烧(一只鸡、一块肉、一条鱼)、五、七、九、十一、十五烧不等。祭礼花样多,一环扣一环,以不同仪式让死者风风光光地入土为安。

丧葬之后,孝子们还要谢客,圆坟,烧、一、二、三、四、五七、百日,过去死者子女都要守孝三年。

莱芜葬礼是地方习俗的重大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沿革不衰,它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周礼的精华,保留着纯朴、孝敬的习俗,逐渐沿革成独具特色的地方礼俗。该葬礼有史料记载,对历史、民风民俗、人际关系、生活、文化沿革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互敬互爱,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实用价值;葬礼集手工扎彩、贴纸工艺、手工制作花祭艺术,情真意切、如泣如诉的唢呐艺术与寄托哀思的各种礼仪为一体,展示了民间艺人独具匠心的技艺才能,在当时和今后的民俗礼仪、传统美术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评论这张
 
阅读(753)| 评论(1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