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朴实无华的莱芜人

 
 
 

日志

 
 

莱芜几件文物考释(一)  

2011-05-15 21:07:29|  分类: 讲义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莱芜几件文物考释(一)

 

灰陶甗(yan):

甗(yǎn)是古代蒸主食用的器皿,屡有出土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lì(是锅),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就是笼屉,甑底部本身就是网眼),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据考证,龙山文化中已出现甗,到商代最为常见早期多以青铜器为主,代表器物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体的,春秋早期至汉代则多为渐高式,多以陶制为主

莱芜市博物馆现存的这件灰陶甗(yan),侈口,平沿,方唇,瘦腹,底有8个气孔,圜底,三兽头足。饰绳纹、轮纹。灰陶。通高20.5厘米,上部7.5厘米,口直径2.5厘米,底直径9厘米;下部鼎高13厘米,口直径11.8厘米,凸棱肩围75厘米。汉代文物

 莱芜几件文物考释(一) - 嬴牟大汗 -           朴实无华的莱芜人


灰陶鼎:

陶鼎,最早出现新石器时期盛牲体之器。古代牲煮熟后,要取出来放入鼎中,调和入味,同时为保温和防灰,要加上鼎盖,食用之前,要用匕将牲肉从鼎中取出,放在俎上,然后送到食者的案上。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器形大多为圆形,深腹,圜底或平底,有圆柱形或扁片形三足。有的有双耳,带盖。最早见于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商周青铜鼎成为礼制重器,陶鼎地位随之提高,也有礼制意义。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鼎和彩绘陶鼎,多作随葬明器。汉代以后消失。

莱芜市博物馆现存的灰陶鼎,出土于莱城区寨里镇戴鱼池村。敛口,附耳鼓腹平底,兽足,通高31.2,口径22,腹径26.8,壁厚0.7,足高12.4体现东周战国时期器物特征。

 莱芜几件文物考释(一) - 嬴牟大汗 -           朴实无华的莱芜人

  评论这张
 
阅读(318)| 评论(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