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陶簋(guǐ):簋,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宴享和祭祀时也用作礼器,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黍稷方器也。周礼舍人注曰,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也。掌客注曰,簠,稻粱器也。簋,黍稷器也”。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簋由青铜器,也有陶器,一般流行于商至战国时期,如,《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每食四簋”,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司马光《训俭示康》“管仲镂簋朱纮”,均是古人使用簋的记载。
在不同时代,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比较著名的出土簋如西周的利簋。
莱芜市博物馆现存的灰陶簋,形制比较简单,圆形、侈口、深腹、喇叭形圆足、无耳,高12.6,口径18.8,底径11.2,壁厚0.8-1.5,符合商代陶簋特征。这一文物的发现标志着,商代莱芜地区有着较为发达的农业,特别是黍稷稻粱等农作物种植较为普遍,同时,也说明这一地区制陶业也有较快的发展,先民们已较为广泛地将陶器应用于生活之中。这应当是早期莱芜经济社会发现的一个重要实物证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