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朴实无华的莱芜人

 
 
 

日志

 
 

“莱芜”地名的由来  

2012-11-07 00:05:18|  分类: 地方文化研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关于莱芜名称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归纳目前的“由来说”,主要有三种:
一是落石说。旧时传说,今莱芜城附近,从空中落下一块石头,莫测来源,按道家观点谓此石来自于,为此县名莱芜。

  二是莱民播流此谷说。公元前567(甲午,鲁襄公六年,齐灵公十五年)十二月,齐侯灭莱(注:齐侯灭莱,迁莱于郳)。《水经注》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

三是莱、牟音转说。王献唐在《人与夷》中认为:莱芜是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古读为重唇音,声与相似,转写为莱芜,故曰莱芜。

三种说法中,影响最大的是“莱民播流此谷说”,但这些说法来源于哪什么地方?究竟哪一种更为确切呢?带着这个疑问,最近,查阅了“莱芜”由来的部分资料,现摘录如下:

1、《水经注》的解释:

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流播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禹贡所谓莱夷也。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余按泰芜、莱柞,竝山名也,郡县取目焉。《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曰:泰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

2、《读史方舆纪要》的解释:

应劭曰:“鲁莱柞邑也。”左传昭七年“季孙以桃易孟氏之成,其臣谢息辞以无山,与之莱柞”,盖邑有二小山也。

3、《元和郡县图志》的解释:

齐灵公灭莱,莱民流播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

从几种较有影响的史籍看,关于莱芜由来的三种说法均不正确,“落石说”基本是望文生意,主观推测的结果,毫无根据;“莱民播流此谷说”主要是《水经注》前面解释的误读,这一点不只现代人,就是《元和郡县图志》也作了误解;“莱、牟音转说”更是对莱芜历史了解不全面所致,因为“莱芜县”由西汉初所置,最早本不在现莱芜市所在地,而是在现淄博市淄川区城子村,那里是最初是莱夷居住地,当地没有莱族与牟族杂居情况。

其实关于莱芜地名由来,郦道元在《水经注》已经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明确地指出,“莱民播流此谷说”系旧说,不正确,莱芜名称应当是来源于境内的泰芜、莱柞两个小山,这一点最早的史籍《左传》中也作了记载,这种说法是比较可靠的。但不知为什么,关于莱芜地名由来中,很有人提到这种说法。

 莱芜地名的由来与东夷之一的莱夷密不可分,莱夷来源于神农氏,据王献唐先生考证: “莱人之名称来源于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莱人首先发明麦种东者亦即原始之农业民族。”他认为:“来为莱之初文,来为小麦之本字,“因其种来,而呼地为来。种来之人。更称其族亦日来,而来地来族之名因以成立。”史载齐灭莱后,迁莱于郳,这个从郳地大概在今淄川莱芜一带,即史籍所称的莱子国,中心在淄水流域的莱芜故城。《齐乘》卷四载,莱芜故城在般阳县东南60里,即莱人灭国后播迁之地。疑淄川莱芜一带早有莱人散居,故齐灭莱后亦迁莱子于这一带,《水经注》也记载,莱人最早的都城“麦丘邑” 就在淄水与汶水发源地原山附近的莱芜谷,大致位置应当在地今天茶业口镇,从地理位置上分析,《水经注》提到的莱芜谷就是今天莱芜的卧铺村与淄博的夹山村之间山谷。而泰芜、莱柞两个山名自然也是因莱人居住而形成。(2012117日)

 

  评论这张
 
阅读(2413)| 评论(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